“我可以稱呼你姐姐嗎?” “可以”
拜現代科技所賜,讓我有機會與在遠方的慈大生聯系上,也因為常有互動的關系,大家逐漸的熟悉了起來,對大學生的一些資料,我畢竟是門外漢,真虧了有這群“慈大孩子”讓我能學習很多,也幫忙很多。
“其實我很叛逆”當她告訴我其實她的性格很叛逆的時候,我有點不敢相信,因為這么優秀的孩子哪里會叛逆。我小心翼翼的問她是否覺得自己叛逆?她表示自己很叛逆,連師父也因為她的叛逆而不理睬她了。
不知道為什么我對時下青少年“叛逆”的定義與看法有所不同,我不認為只是一些行為及思想上的不一樣就叫做“叛逆”,我覺得這個字很刺耳,也像一把刀子一樣會刺傷人。我相信孩子不壞,也沒有所謂“叛逆”那么嚴重。每個年齡層次的孩子都有不一樣的心理及性格轉變,需要更多的愛與引導,而其次就看孩子本身的業力與及因緣,若真的無法改變他們,只有暫且放著,但不是放棄,若時間及因緣具足自然會覺醒。
美籍華人劉軒的書《叛逆年代》寫到“叛逆”正是青春少年最大的心理特點。強烈的叛逆心理,讓許多青春期的少年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。他們要自由,要擺脫成人的束缚,但處處碰壁;他們要獨立,要自己決定自己的事,但屡遭反對;他們要飛翔,要去尋找屬于自己的世界,但又缺乏勇氣。
不論中國少年還是美國少年,不論是在普通大學讀書還是在哈佛大學讀書,藍天下的少年,雖然有著不一樣的生活環境,但卻有著一樣的煩惱,經歷著一樣的叛逆年代。
所不同的是,同樣處于叛逆年代的少年,有的奮起,有的沉淪;有的能把握自己,有的卻放縱自己;有的正在思考,有的仍在迷茫之中。
劉軒能順利地度過青春期,度過叛逆年代,是因為他在闖世界、尋找自己時,頭腦是清醒的。他能夠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;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世界;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世界,于是找到了真正的自我,找到了自己的這個燦爛的星空中的位置,找到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,找到了自己對世界的一份責任。
“叛逆”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會思考。。。。。
面對現今令人擔憂的青少年問題,上人憂心忡忡的期許老師要擔負起教育的使命,也期待父母都要做好身教來教育孩子,建立起親師生良好的互動,才能教育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格涵養,并給予正向與正面的引導。上人曾說教育不是一件立竿見影的工作,而是一項長期的陪伴工程,需要時間的蘊釀與空間的陶冶,當然更少不了人與人之間的人文化成,所以每個階段的教育特色都要強調本分與使命。一個人唯有了解自己的本分,才能勇於承擔社會的使命,懂得「自愛而不自我、自律而不自是、自信而不自大」的微塵人生、奈米精神,以此彰顯生命在生活瑣事中所呈現的人文品格。
留言列表